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     日前统计局公布了2014年工业企业利润数据,2014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4715.3亿元,比上年增长3.3%,增速比上年回落8.9个百分点。其中,12月份实现利润8507.3亿元,同比下降8%,降幅比11月份扩大3.8个百分点,创历史最大跌幅。实体经济盈利能力继续下滑,正应了日前达沃斯年会上有关周小川的一句坊间戏言,“央行的秋裤是不是要提醒大家注意保暖”?

  如果与2014年7.4%的经济增长的宏观成绩单相比,目前经济微观层确实表现不佳,对此很多研究机构认为通缩是导致实体利润下滑的主因,诚然截至2014年底,中国的工业出厂价格已经连续34个月出现负增长,而且今年是否能够转正也是未知数。通俗地讲,就是产品卖不出好价钱,销不出去,库存积压。

  但上述这些分析更多是就数据论数据,因为2014年中国经济有两个显著的变化:一是经济吸纳能力提升了,2014年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,就能带来近180万个就业岗位;二是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连续第二年超过第二产业,且超出幅度由上年的0.1%扩大到0.6%。

  从上面这两个数据来看,两个变化不正是我们要的结构优化吗?但为什么微观实体却是给出我们另一幅冷的画面呢?为什么宏观和微观出现了“脱节”?

  客观的讲,过去两年,与结构调整相伴的是,经济始终处于下行期,GDP季度环比增速连续5个季度低于2%,此种下行也是实属罕见的,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说,结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被动的结果,因为大个子不行了(第二产业),才把小个子(第三产业)显出来,另外“淘宝+快递”的组合对于经济就业吸纳能力的提升是否可以长久不衰呢?

  这些问题就带出了另外一个问题,经过长达一年之久的大讨论,目前大家对于经济运行不再过度追求高速度已经形成共识,但经济减速更多是对经济运行外部约束的客观承认,如果能够在结构调整的同时,实现经济增速的稳定,才能说结构优化是我们的主动作为之果,也才能说中国经济运行有真本事。

  这个真本事是什么?就是不再依靠经济增长速度,而转为追求经济质量,最终目标则是实现中国经济效益的提升。反过来说,经济效益的提升又取决于经济结构性问题的化解。因此,在“新常态”经济运行期内,如何凸现出“新”字才是重点,即对于新增长点的把握。这取决于政府和市场能否对现实和潜在需求全面了解,并不断提升供给层面的技术手段,使之能够在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做出相应调整之后(体现在政府的倾斜和侧重),实现规模效应,如果做到了,增长点就找对了。

  但这一调整不仅仅是经济学领域独立能完成的,也要更多地依靠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其他领域。也就是说,在中国的宏观调控思维中,摆在财政、货币政策前面的还有产业政策,如果产业政策不清晰,无论是财政,还是货币就始终找不到北。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张涛

张涛

21篇文章 5年前更新

文章